

公孙氏
黄帝
山东、云南
公孙侨、商鞅(公孙鞅)、公孙度
扶风郡、高阳郡;扶风堂、高阳堂、白马堂、忠义堂
待补
得姓始祖
黄帝是少典的儿子,姓公孙,名轩辕。传说是神农的同父异母弟:“嗣少典国君,世为诸侯”,在他的后代中,就有人以公孙为姓。黄帝轩辕氏曾姓过“公孙”,后来改成姬姓,所有他的后代里,有部分姓公孙,另有部分姓姬,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。
各支始祖
汉魏时期辽东公孙氏世家:
第一代:公孙延
第二代:公孙度
第三代:公孙康、公孙恭
第四代:公孙晃、公孙渊
第五代:公孙修
展开
待补
展开
迁徙
公孙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九位门阀。公孙一姓源远流长,据《路史》上记载,轩辕氏初姓公孙,后改姓姬。由此看来,“公孙”一词,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。从《广韵》上记载:“封公之后,自皆称公孙。”可知,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,被尊称为公孙。从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“公孙氏,皆贵者之称。”可见,后来“公孙”的意义延伸了,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。如如今的对人的“公子”称谓。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,干脆以“公孙”为姓,也称为公孙氏了。由此可见,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,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,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。
分布
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后。在古代,孙字可泛指后代人,而公孙两字,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。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,便相延世代成为姓。古书《通志》说,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,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。
公孙氏望族居高阳郡(今山东临淄)、扶风郡(今陕西咸阳)。今山东、云南两省还有公孙氏族人分布。
展开
郡望
扶风郡:周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汉朝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置右扶风,与京兆、左冯翊合为三辅,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、凤翔县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,治所在隗里(今陕西兴平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、干县以西,秦岭以北、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。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(今陕西泾阳),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(今陕西乾县)。隋、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。
高阳郡: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: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,亦称高阳乡,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,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“高阳酒徒”,其“高阳”即指该地区。②东汉桓帝时期(公元147~167年)又置高阳郡,治所在高阳(今河北高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。晋朝泰始初期(乙酉,公元265年)置高阳国,治所在博陆(今河北蠡县),时辖四县,辖境包括今保定、清苑、高阳、博野、蠡县等县地。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,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一带,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被废黜。公孙氏望族的高阳郡,是指③之所处。
堂号
扶风堂:以望立堂。
高阳堂:以望立堂。
白马堂: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,屡次打败胡虏,除辽东属国长史。常乘白马,乌桓怕他,互相告语:“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。”
忠义堂: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。赵朔为屠岸贾所杀,朔妻遗腹生一子。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: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,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。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。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,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。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,既忠且义。
展开
人称书库,力却弓旌
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阜城人公孙景茂,字元蔚,博览经史,在西魏时任太常博士,对经史的错误多有改动,当时人称为“书库”。隋开皇初年官汝南太守,后历任息州刺史、道州刺史、淄州刺史,所到之处,常用自己的薪俸帮助病人、穷人。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上谷人公孙凤,字上鸾,隐居在昌黎的九城山谷,冬穿单衣,夏吃馊食,弹琴吟咏,悠然自得。朝廷屡次征召,不为所动。“弓旌”,为古代征聘士大夫之礼。
赵家义士,孟氏门人
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孙杵臼。下联典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公孙丑。
六言
脱粟称平津俭,舞剑示怀素书
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薛人公孙弘,字季,小时候家里贫穷,四十多岁始学《春秋·杂说》,汉武帝两次征召为博士,后任丞相,封平津侯,生活俭朴,经常吃糙米,人们都佩服他的勤俭。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教坊舞伎公孙大娘,善舞剑器,名冠一时。杜甫曾有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诗。书法家怀素曾见她舞西河剑器,遂净其舞姿化用于书法,从此其草书大有长进,以狂草著名。
七言
脱粟称平津之俭,舞剑示怀素之书
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薛人公孙弘。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教坊舞伎公孙大娘。
孟门受精微之学,行人擅修饰之能
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孙丑,孟子弟子,非常倾慕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、晏婴,曾向孟子请教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细隐微的问题。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公孙挥,字子羽,郑简公时任行人(掌管朝觐聘问的官)。《论语·宪问》中曾说:“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,裨湛起草,世叔讨论,行人子羽修饰,东里子产润色。”
展开
-
03-262020历史名人公孙轩辕 黄帝:姓公孙(一说为姬姓),名轩辕,号轩辕氏、有熊氏和归藏氏,被尊奉为“中华始祖”。据《史记·五帝本记》记载: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轩辕。……黄帝居轩辕之丘”。华夏族的缔造者,五帝之首,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,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。
-
03-262020宗祠对联四言 人称书库,力却弓旌。 ——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阜城人公孙景茂,字元蔚,博览经史,在西魏时任太常博士,对经史的错误多有改动,当时人称为“书库”。隋开皇初年官汝南太守,后历任息州刺史、道州刺史、淄州刺史,所到之处,常用自己的薪俸帮助病人、穷人。
-
03-262020郡望堂号扶风郡:周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汉朝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置右扶风,与京兆、左冯翊合为三辅,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、凤翔县一带。
-
03-262020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得姓始祖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,姓公孙,名轩辕。传说是神农的同父异母弟:“嗣少典国君,世为诸侯”,在他的后代中,就有人以公孙为姓。黄帝轩辕氏曾姓过“公孙”,后来改成姬姓,所有他的后代里,有部分姓公孙,另有部分姓姬,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。
-
03-262020公孙氏起源公孙(Gōng sūn)姓,源出有二: 源流一 源于身份,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,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。
-
03-262020公孙鞅公孙鞅 商鞅:卫国国君的后裔,姬姓、公孙氏,故称卫鞅,又称公孙鞅,后封于商,后人称之商鞅。在秦国执政十九年,秦国大治,史称商鞅变法。战国时期政治家,著名法家代表人物。
-
03-262020公孙侨公孙侨 公孙侨:复姓公孙,名侨,字子产,又字子美,郑称公孙。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。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,强调人事,但也不否认鬼神。提出“天道远,人道迩,非所及也”。在子产看来,人道先于天道,天道可以存而不论,人道则不能不察。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“春秋第一人”。
-
03-262020公孙轩辕黄帝:姓公孙(一说为姬姓),名轩辕,号轩辕氏、有熊氏和归藏氏,被尊奉为“中华始祖”。据《史记·五帝本记》记载: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轩辕。……黄帝居轩辕之丘”。华夏族的缔造者,五帝之首,有些说法被列为三皇之一,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。